星期六, 十月 22, 2011

孔丘的出身

上个月我称孔丘为孔老二,有几个博士候选人于是对我极不满,就如同我掘了他们的祖坟一样。当然那些人对我不满也有其他的原因。今天有闲,俺就聊一聊这位所谓的“圣”。此是其一。



《史记》载“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”,其中纥即叔梁纥,颜氏女即颜征在。“野合”这二字从此不知伤透了多少大儒的脑筋。

司马迁大约出生于西元前 145 年或 135 年,大约在西元前 87 年去世。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则是在西元前 134 年提出,即在司马迁写《史记》之前。汉高祖刘邦不喜欢儒学,因此在西汉早期,孔丘一直没有多少地位。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,孔丘的地位才如日中天。孔丘没有做过诸侯,也没有做过王,司马迁仍将孔丘列入“世家”。司马迁对孔丘也不乏溢美之词,甚至以“高山仰止”形容。

中国汉唐时代男女之事还算比较自由。汉之前的民风更加纯朴。例如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中每每可见姑娘小伙儿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。《召南·野有死麕(音军)》就说了一个猎人在树林子里面引诱一个“如玉”的女子,女子让猎人不要莽撞,却是怕动静太大,惊得狗叫唤。又比如古人喜欢郊游,郊古义即交合,即游的目的通常是“野合”。

另外有好事者说,孔丘的姓名也大有讲究,丘是纥与颜氏女野合的地方,仲是老二,而“尼”按照《说文解字》的说法是“從後近之”,可参见“尼”字小篆体的写法。这样孔丘孔仲尼这名字便有了更深刻的含义。这个说法似乎不太可靠,因为纥与颜氏女野合的那座山按《史记》的说法就叫做尼丘山,后来据说为了避讳孔丘的名而改称尼山。不过讳丘而不讳尼也让人觉得奇怪,依近人眼光,尼字的古义与丘比更不堪。

既然古人觉得野合没什么,司马迁把孔丘因野合而生写入《史记》自然无甚顾忌,顺理成章。彼时孔丘理论成为正统才几十年的时间,司马迁没有料到沿用孔丘的理论,男女之事后来竟成大防。到了更后来的程朱,则要“存天理而灭人欲”,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了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,只不过改嫁了一回,祭祀物品便碰不得。

汉以后,一些儒家便感到不妙,一位“至圣”怎么可以野合而得呢?他们不断提出一些理论为孔丘父母粉饰。最有名的理论可见唐代司马贞的《史记索隐》,其中为野合做的新定义是老夫少妻,就是说纥与颜氏女野合时,纥六十六,而颜氏女还只有十几岁,不到二十。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,说老夫少妻是野合,那么杨振宁(诺贝尔桂冠物理学家)、翁帆夫妇情何以堪。

司马贞的这个说法其实援引自《孔子家语》,是三国时魏国的王肃伪托孔丘的学生和后人写的。这是一个循环引用,就像教徒们引用《摆布经》说耶稣他爸创造了世界一样。

忽然想起来耶稣也有同样的出身问题。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考证,处女玛丽亚未婚而孕出耶稣的故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。实际上玛丽亚当时是被罗马士兵强奸而孕。彼时在耶路撒冷,这样的女子要被投石处死。好在玛丽亚的父亲有些钱财,人又聪明而通危机公关,编排出一个如今路人皆知的故事。英国广播公司这个说法自然也让那些极毒徒觉得被刨了祖坟。

其实父母无论野合与否,与孩子有什么关系,更何况孔丘那时代,人们也不觉得野合有甚么过错。只是我看那些孝子贤孙们粉刷祖坟,“徒增笑尔”。

1 条评论:

xijiang 说...

有人问尼姑中的尼什么意思,我猜大体如下:

尼字似乎一开始就被用于音译,是梵语比丘尼(bhiksuni)的简称。这又牵扯到两个猜测,一个是古今尼字是否同音;另外古时候似乎经常用不好的词来说舶来品,如蛮、夷、匈奴,移鼠、末艳。

有些叫熟了也可能成为好词,比如现今世面上常见的各种奴结尾的衣服、化妆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