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非人文获奖的中国人:杨李获奖时也是中国籍,因此屠不是第一个获非人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。屠呦呦算是第一个在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,可喜可贺。
关于青蒿素的科普:http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11/9/252856.shtm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mrdx/2011-09/30/c_131168473.htm
饶毅评论:http://www.guancha.cn/RaoYi/2015_10_05_336555.shtml
Nature的评论:http://www.nature.com/news/anti-parasite-drugs-sweep-nobel-prize-in-medicine-2015-1.18507
现场报道:http://www.bbc.com/zhongwen/simp/world/2015/10/151005_tu_nobel_prize_chinese_medicine
委员会当场撇清了与TCM的关系,但在中国或者在中国人中,关于中医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、下去、下去……
关于屠呦呦本人:1,屠呦呦,今年85岁;2,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,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;3,她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———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;3,2011年,屠呦呦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“风向标”的拉斯克奖;是与中村俢二类似的三无科学家(无博士学位、无留洋背景、无院士头衔)。
青蒿素:双氢青蒿素 英文名 Dihydroartemisinin 分子式 C15H24O5 分子量 284.35,片剂,西药,非医保。
有几个关键点,青蒿素是西药而非中药;二青蒿素来自黄花蒿而非中医所说的青蒿;三青蒿素的提取验证完全是医学、生化的路子,跟中医理论毫无关系;四,类似项目,即从中药找验药的研究鲜有成功,严格说这个也不算,如前所述。
饶毅曾著文青蒿素发现史。大意:屠自述受葛洪《肘后方》启发;但当时中国药物科学家已掌握用"醚-酒-水"顺序对中药成分粗分离;到底是屠从"青蒿绞汁"得到启发;或实验中按流程提取到有效成分再附会《肘》,恐怕就只有当事人知晓.】因为《肘》用的是青蒿,后来屠老太太逼植物学界把青蒿名字让给黄花蒿。【网友整理】
屠是学现代药出身的,工作方式也是现代药,当时"523项目组"对大量植物进行筛选,屠很幸运的从黄花蒿的醚提取物有效杀灭疟原虫,进而分离出青蒿素。至于所谓受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“青蒿一握,绞汁服之”启发不过是事后政治需要附会。【网友整理】
植物提取药其实不止青蒿素/黄花蒿素,金鸡纳霜,阿司匹林。我没见过国外因为这些是植物提取药而鼓吹非医学的胜利。
其它从草药中提取或使用植物为主要原料制造的现代药物:奎宁(南美)、阿司匹林(欧洲)、二甲双胍(欧洲)、麻黄素(中国)、利血平(印度)、青蒿素(中国)、紫杉醇(美国研制、主产于云南)【白衣咸饭整理】
洋地黄/地高辛、吗啡、可待因、茶碱、阿托品、东莨菪碱、山莨菪碱(654)、秋水仙碱、鬼臼毒素、长春碱、喜树碱、它汀、麦角新碱、小檗碱(黄连素)、毛果芸香碱、华法林、延胡索乙素、汉防己甲素、脱氧野尻霉素【野有蔓草整理】
其它:吗啡,长春新碱,喜树碱,一叶萩碱,阿托品,东莨菪碱,山莨菪碱,麻黄碱,长春碱,鬼臼毒素,甘草酸酐,联苯双酯
疟疾:中国现在每年20-30万例疟疾病例。盖茨基金有相当一笔钱用在搞抗疟疾。印象最深的是用激光打蚊子。
关于院士:屠呦呦明年可能会进科学院。不过如果科学院原先不认可,现在我认为仍然可以不认可。有的人如袁隆平的确贡献很大,但学术水平的确很差,若不是前李总理关心,他大约不会进工程院的。学术水平和非学术成就不是一回事,否则有钱有权的人士都可以去做院士了。当然官本位色彩浓厚的中国院士制度有其特殊性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