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九月 27, 2014

蜜蜂的性别决定

大多数人现在恐怕还认为蜜蜂的性别是由它们的染色体倍型决定的,即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,受精卵如果饲喂蜂王浆就会发育成蜂王,否则就成为工蜂。这种说法其实不对,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。我其实很纳闷为什么现在的教科书仍然这么教。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当年的生物高考。可能是因为中学的生物太简单,据说答卷时即便意思对,如果不说书上的原话也不能算对。大约负责中学生物的人物大都是“老科学”的家。

以下是蜜蜂性别机制发现的几个关键人物或重要事件:
  1. Johann Dzerzon: 最早(1845)发现蜜蜂的孤雌生殖。
  2. 性染色体的发现,Hermann Henking 1891年发现了X因子,认为可能与性别决定有关。McClung 约在十年后确定了性染色体。
  3. 之后人们发现了二倍体的雄蜜蜂。这个时间在1951年之前,60多年后这个事实仍不见于中国的各种教科书。
  4. SDL (Sex Determination Locus)假说,约70年前。假说的内容是,SDL纯合,或只有一个等位基因,个体就发育成雄性,否则发育成雌性。
  5. 2003年,SDL 的 csd (complementary sex determiner)基因被克隆。csd座位至少有15个等位基因。
实际上,二倍体雄性通常致死,即它们一出生就会被工蜂杀死。
更多内容可参照:http://www.nature.com/scitable/topicpage/sex-determination-in-honeybees-2591764#

没有评论: